筆者在最近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朋友們提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硫酸鉀的行情比氯化鉀差那么多呢?是啊,為什么呢?因為硫酸鉀比氯化鉀多背負了兩座"大山"
氯化鉀和硫酸鉀共同背負的兩座大山,一是高價天然被抵制,二是政策高壓望下行。
數據顯示,目前港口62%白色氯化鉀主流報價在3700元/噸左右,曼海姆50%粉狀硫酸鉀主流出廠報價在3900-4000元/噸左右,而前十年兩者的平均價格分別是2300元/噸和2970元/噸;如果看同比的話則更明顯,因為去年同期兩者分別僅在1900元/噸左右和2500元/噸左右,當前價格同比分別高出95%和58%。不是說高價就一定不合理,價格紀錄本也是不斷被刷新,但是下游對高價天然有著恐懼和避險情緒,此乃人之常情。6月份鉀肥瘋漲,進入7月份之后交投就明顯趨于冷清,這即是證明。國際也一樣,高端價格也早已出現緩和之勢。
因過高的化肥價格可能傷害了下游的利益,影響到基層種植積極性,進而威脅糧食安全,所以政府出面調控肥價,"保供穩價"成為近段時間的市場關鍵詞之一。雖然該不該調控一直是業內爭論的問題,但是調控早已在逐漸進行中。調控固然是對的,但關鍵在于如何調控,既能保證下游的種植積極性,也能保證中上游的生產和流通積極性,這樣才能真正為糧食安全助力。至少目前似乎還是云里霧里的,大家主要只是擔心價格回落,所以銷售彌艱。
硫酸鉀獨自背負的兩座大山,一是氯化鉀硫酸雙高壓,二是產能過剩庫存多。
很多下游都不太了解曼海姆硫酸鉀目前究竟處在怎么樣的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看到了氯化鉀在掉,自己根據經驗簡單算算就等著硫酸鉀回落,也許往常這么做并沒什么不可,但是今年有個特殊的情況就是硫酸價格高漲,使得這個原本不太起眼的成本項幾乎上升到可以影響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地步。目前多地硫酸價格已經較平時翻了一番甚至更多,假如原本硫酸到廠價是500元/噸,目前價格達到1000元/噸,那么該廠的生產成本就要增加285元/噸。而原本業內多認為硫酸高價只能持續兩三個月的時間,但卻成了一直纏繞的噩夢。
硫酸鉀行情的波動較為頻繁,收益好的時候居多,所以總是讓廠家們好了傷疤忘了疼,一旦出現大好行情就容易出現產能擴張,所以目前硫酸鉀行業的產能過剩率已高達75%。而由于新興產能之中,尤其是一些規模大的廠家,很多都是有副產配套產品的,在當前化工產品價格高的局面下,這些廠家的綜合成本實力極強,就導致了行業開工率很難出現特別低的情況,再遭遇銷售困境,那么結果自然是庫存高筑、低價頻出。
上述只是產能過剩壓力的一個方面,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即曼海姆與水鹽體系之爭。早前由于行情很好,大家一起發財,所以相安無事;前不久水鹽體系硫酸鉀開工率低,成本也無壓力,所以觀望為主,大家繼續相安無事;現在曼海姆銷售舉步維艱,水鹽體系硫酸鉀廠家的開工率逐漸在恢復正常,又已是臨近年底之時,后期二者硝煙再起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四座大山之下的硫酸鉀,日子過得當然要比氯化鉀艱難。不過成本高壓也是支撐,旺季已經越來越近,隨著國際低端鉀肥價格上行,出口的機會有望有所好轉,而且今年的煙草招標價格較好,所以硫酸鉀廠家們也用不著太過悲觀,十一后或者再晚些時候行情或許就能迎來轉機也說不準呢? |